《孫子兵法》的當代啟示:擺脫「攻城思維」

《謀攻篇》的提醒:勝負在於過程

在這個追求速成的年代,企業的KPI(關鍵績效指標)總是圍繞著「結果」:「這個月業績達標了嗎?」、「粉絲數增加多少?」、「轉換率是否提升?」
我們習慣用最終數字論成敗,卻常忽略真正的關鍵:通往結果的「過程」。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就將致勝之道分為四個層次,無論用在企業管理或品牌經營皆適用。快來檢視自己正處於哪個維度。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意思是:真正的勝利不是消耗殆盡的硬拚,而是在過程中以謀略取勝。對現代企業而言,成功並非一時的業績爆衝,而是透過紮實過程,打造能長久獲利、難以被撼動的品牌。

「攻城思維」與西方觀點對照

「攻城思維」(蠻力思維)指的是在競爭中採取最直接、消耗最大、卻效益最低的策略模式。表現出盲目追求短期數字、缺乏戰略差異化,企圖以資源消耗硬拚市場。短期或許能衝高數字,但長遠必然讓組織元氣大傷,品牌價值也難以建立。就像軍事上的圍城硬戰,即使成功也必然付出「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巨大代價。

西方行銷學大師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曾指出,企業須避免「行銷短視症」(Marketing Myopathy),即僅專注於產品與技術,而忽略了不斷變化的客戶價值與市場體驗。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曾提出:「策略的本質在於選擇與眾不同的一套活動來提供獨特的價值」。缺乏獨特價值主張,僅靠模仿對手、降價促銷或資源堆疊,最終導致獲利能力下降,無疑是現代商場版的「攻城之災」。

四個層次:你的品牌在哪一級?

〈謀攻篇〉開篇即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放到商場經營上,也能對應這四種思維:

  • 伐謀(策略思維):專注品牌戰略、市場定位與用戶體驗。就像Apple賣的不是手機,而是一種創新與生活方式。
  • 伐交(合作思維):建立合作聯盟、生態系與公關網絡;透過異業結盟或KOL擴大影響力。
  • 伐兵(短視思維):陷入價格戰、廣告戰,雖能短期見效,但成本與代價高昂。
  • 攻城(韭菜思維):盲目模仿對手,耗費資源卻缺乏特色,無獨特性也容易失去競爭力。

問題是:你是靠「伐兵、攻城」的苦力,還是用「伐謀、伐交」的智慧取勝?

「過程」為品牌挹注養分

只盯數字,就像只看成績單卻不讀書。
失敗的Campaign,若能深入分析數據、訪談客戶找出痛點,這段「過程」就會成為團隊資產,讓下一次的行動更快、更準。

《謀攻篇》強調的「全勝」,不是季末衝刺,而是日常對「過程」的持續打磨。

知勝有五:5個方法檢視「過程」

孫子提出:「知勝有五」-預知勝利有五種方法。用在企業管理品牌經營,就是五個檢查點:

  1.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是否清楚要打什麼市場?做什麼產品?目標顧客的輪廓與喜好?(戰略清晰)
  2. 識眾寡之用者勝:有效分配有限的人力與預算?(資源管理)
  3. 上下同欲者勝:公司上下是否目標一致、士氣高昂?(團隊文化)
  4. 以虞待不虞者勝:是否做好市場調研、風險評估與規劃?(萬全準備)
  5.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領導者是否授權,讓專業經理人充分發揮?(賦權管理)

這五項全都關乎「過程」。若缺乏共識、資源錯置、戰略不明、領導者事事干預,即使靠運氣拿到訂單,也難以持久。

給管理者的靈魂拷問

與其問「為什麼沒達標?」
不如問:

  • 「我們的決策依據是什麼?是否貼近用戶需求?」
  • 「客戶體驗流程順暢嗎?我們能否提前發現卡點並消除客戶的不滿?」
  • 「團隊協作在哪些環節卡住了?該如何優化?」

這些問題,比起數字本身,更能找到企業持續成長的解方。

打造「不戰而勝」的品牌

〈謀攻篇〉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對品牌經營而言,就是把產品、體驗與價值做到極致,讓競爭失去意義,顧客自然選擇你。
對企業管理而言,唯有建立清晰的戰略視野、健全的組織流程與持續創新的文化,捨棄短視近利的「攻城思維」,回歸「謀攻」的長遠布局,才能實現持續的成長動能。

結果固然重要,但唯有紮實的過程,才能創造長遠而有韌性的成果。當每個環節都被用心打磨,勝利將會水到渠成,成為難以奪走的品牌實力。


※封面照片由ai生成

🎧👂Podcast AI主持人:鐵雄x珍珍
監製:brandmarketingcareer.com


You’ll also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