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應對面試常見問題

面對各行各業的面試問題,有哪些常見問題讓求職者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應對?甚至容易演變成勞資爭議?以下整理了適用於各類職位的常見問題,提供應對技巧,也建議企業以經營雇主品牌的心態,構建有制度的招募流程。

Q:如何回答可報到的時間?

  • 建議先估算好日期,包括現職公司辦理離職的時間、進修規劃、休假安排或其他私人事務,圈出明確日期。
  • 在面試時,當企業詢問何時能報時,可以直接說明:「我最快可在X月X日報到。」
  • 若對方希望提前報到,也能快速確認哪些行程可以調動,以便俐落地回覆。
  • 假設有不可抗拒的因素無法配合企業提前報到,可向對方說明原委,充分討論,讓企業瞭解求職者看重這份工作,希望協調出儘快報到的時間,
  • 有些企業偏好入職日在週一或月初。因此,雙方充分討論下來,不見得會影響求職者原本計畫。但求職者也要留意,企業若急需人才,會將報到時間納入錄取參考。

因此,面試前先想好可報到的明確日期,以便到時充分討論。

Q:面試沒提到薪資?不清楚薪資要接受錄取通知嗎?

企業多半在面試結尾會詢問求職者期望薪資。求職者面試前填寫企業求職表,上面會有預期薪資欄位,可填上數字或金額區間。

面試過程未討論薪資,求職者可主動提出,向公司確認自己的預期薪資。若企業回覆要等到複試才談薪資或是內部還要再討論過,求職者可進一步詢問複試通知時間或討論後的回覆時間。

回覆者有可能是用人主管或HR,但最終要有一個明確的核薪金額數字,以便做出決定。

Q:面試官問「以上有沒有問題?」的用意是?該怎麼回答?

面試官通常在面試結尾詢問求職者是否有問題,主要是瞭解求職者對整場面試內容是否有疑惑。

  • 建議求職者趁此機會提出有疑惑的地方。面試時要認真傾聽,可帶紙筆紀錄或印出招募內容,確保充分瞭解。
  • 面試前,求職者要先做功課,瞭解企業與面試職務。若面試內容與求職者想像有差異,可以進一步提問釐清。
  • 企業也會困擾明明在面試時有告知求職者,但入職後卻反應面試時沒講?因此,面試官也希望求職者能當下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以便雙方確認清楚。

因此,求職者聽到這句話時,請平常心看待。或是有其他在面試過程未講到的問題,也可以提出。若沒問題也不需要硬提問。

Q:全勤獎金是內含或外加?確認清楚以降低勞資爭議

每家企業薪資結構不同。很多公司會設立全勤獎金激勵員工,但也常看到勞資雙方對全勤獎金的給付標準與定義出現爭議。

  • 建議企業清楚說明給(扣)全勤獎金的依據,以及對應薪資是內含還是外加。
  • 說明者要充分瞭解公司規章,並向求職者說明清楚,甚至舉例並載入勞動契約中。

勞資雙方在合作前(求職者入職前) 應說明清楚,切忌含糊帶過,有模糊空間。都可能在未來成為勞資雙方產生不信任感的引爆點。

Q:面試當天才得知還有複試,甚至有好幾關面試?要如何提前知道?

每家企業面試流程不同,有的需要複試或多輪面試;有的會先進行線上視訊面試再邀約實體面試。求職者能提前瞭解,也便於預做準備。以下建議:

  • 主動詢問面試流程:收到面試邀約時,不妨主動詢問面試有幾關,以及每一關的面試主管身份與需要準備的資料?
  • 了解面試者身份:通常會跟用人主管(部門主管)面試,但有些企業會先派HR(人資)進行篩選,或是由用人單位的小主管先初步面試。有時甚至還會有大中華區主管、副董事長、董事長、顧問參與面試。
  • 面試前做功課:企業不見得會在面試邀約時說明招募流程,有可能在面試當天才告知。面試前,瞭解企業的招募流程,查看公司網站或招募資訊。把握每一次面試機會,主動關心面試流程。
  • 企業主動告知面試流程:建議企業主動告知求職者面試流程,尤其有好幾輪面試的企業。不僅展現了企業的制度化管理,也凸顯了對人才的重視。同時有助於「雇主品牌」的經營。

總結:尊重與理解並做好溝通,建立合作互信

職場上常見的勞資爭議,多數源於事先未充分溝通。

企業希望找到合適的人才共同打拼,不樂見因勞資爭議浪費時間和精力。即使遵循勞基法,企業仍不解為何被員工告上法院?這往往是溝通不清所致。
人才也希望入職前的費心準備,通過寫履歷,甚至尋求諮詢確立方向,好不容易脫穎而出,入職後能安心在崗位上發展。

企業應充分了解並準確傳達公司制定的規章制度,說明時不得出錯。如有誤差,應在合作前即時校正並告知求職者。並擺正心態,耐心回應求職者對其工作相關問題的提問,不要不耐煩。企業的回覆,人才都看在眼裡。這不僅展示企業的招募態度,也表明對公司相關規定的熟悉程度。

求職者務必留意面試禮儀,企業亦應尊重求職者的準備和努力。彼此尊重,即使未能成功合作,至少能保障一個良好的面試過程。在這個勞動市場緊缺且資訊透明的時代,求職者不僅評估企業的條件,還會從招募體驗中評估企業的整體形象。

求職者也需事先做足功課,理解面試對企業而言亦是需要投入人力、精神與時間準備,重視每一次面試機會,該有的禮儀不可少。即使這次因種種原因未能成為夥伴,也難以保證未來沒有合作機會。筆者就曾遇過多年後,同一間公司詢問是否有興趣擔任新單位的新職缺,並提供更好的待遇與福利。

雙方在合作前做好充分溝通也是在建立互信基礎,有更好的互信,未來才有機會創造雙贏。


You’ll also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