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掉入職場隱形陷阱
是否遇過這樣的同事?
任務一來,第一個念頭不是「我來想想怎麼做」,而是「這個專案太難了,我不想接…」、「為什麼又是我?」、「我不會啊」。聽起來像是自我保護,但實際上,這些想法會像枷鎖一樣,限制看見機會的能力。
職場上,讓人頭痛的任務、混亂的突發狀況、人力吃緊的支援需求,看似麻煩,其實都是累積實力、拓展視野的契機。
迎戰,在混亂中磨出解決問題的底氣。
推託,錯過的不只是一次任務的磨練,更是能力升級的機會。
長期下來,也會被主管與同事悄悄貼上「不可靠」、「推事情很快」、「態度消極」的標籤。
當這些標籤一旦形成,機會自然離你越來越遠,也將導致能力停滯。更令人擔心的是,當「資源變少」、「信任減少」、「機會變少」交織發生了,將容易掉入”不易察覺、但影響深遠”的「受害者心態」負面情緒中,感到懷才不遇、主管偏心、機運不佳,甚至產生倦怠感,萌生辭意,卻沒意識到其根源來自習慣性逃避。

為什麼挑戰,是職涯最好的養份?
迎接挑戰,不只是完成任務,更是磨練面對複雜職場情境的好機會,為未來儲備四項重要資產:
✅ 問題解決資料庫:每個解決的問題都是經驗資產,未來面對類似狀況時能快速應對
✅ 決策判斷力: 透過實際處理困難任務,培養出更精準的判斷能力
✅ 強化信任感:敢於承擔,給出可行的建議,累積「可靠」口碑
✅ 磨出適應力:歷練多,轉換跑道也能迅速上手
【案例】「為什麼都是我?」小張的職場困局
🔍小張是品牌部員工,工作多年卻始終原地踏步,總覺得自己被忽視。
但實際上:
🔸從不主動承接任務,還會找理由推託
🔸報告草草了事,總是壓線交件
🔸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不是面對與解決,而是抱怨自己或他人
三步驟,擺脫「受害者循環」,開啟更多可能
① 拆彈情緒:不被情緒綁架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要能管理它,而非受它主宰
➡️學會客觀看待事實,才能看清問題核心,找出解方
② 調整思維:把挑戰當成練功場
➡️思維從「為什麼是我」轉換為「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每次應對挑戰,都是一次能力升級與經驗存檔
➡️重塑大腦反應模式,「正向思考」也需要刻意練習
③ 啟動行動:從小處開始改變信念
小張可從小行動開始:
✅會議中主動發言,給出具體建議
✅報告中加入觀點並提前交付
✅主動參與新專案、跨部門合作
這些改變,會讓主管與同事重新看見你的價值,扭轉局勢。
哲學家塞內卡:
「不是因為事情困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變得困難。」

挑戰,是打開更多選擇的鑰匙
不是每位職場人都追求升遷,但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擁有更多選擇。
然而現實是:選擇權的多寡,往往取決於累積了多少歷練與經驗。
職場中也常見這樣的例子:有些人在歷練不足的情況下晉升為管理職,卻因缺乏面對複雜情境的經驗,導致處理問題不得其法,甚至連狀況本身都無法掌握。最終,不僅失去團隊信任,自己也陷入疲於奔命、事倍功半的困境。
常聽人說:「選擇比努力重要。」但選擇權不會從天而降。看似為了保護自己而逃避,實則在不知不覺中限縮磨練的機會與發展的空間。
挑戰,也許看起來麻煩,但它往往正是打開更多職涯可能性的鑰匙。
📌 分享超微執行長 蘇姿丰:「挑最困難的事做」
▶️ 點我觀看
若無法觀看,請搜尋Cheers:快樂工作人 FB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