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電腦展AI浪潮泛起心中漣漪幾件事

AI浪潮風起雲湧

台灣有多個在國際上頗具盛名的展覽,目前很夯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就是其一。
今年COMPUTEX以人工智慧(AI)為主軸,開展前就話題不斷,許多科技界巨頭紛紛來台宣傳其公司和技術,甚至那些平時鮮少公開露面的科技公司高層也在媒體前亮相。網路平台還能看到即時連線演講,媒體新聞充斥相關報導,非常熱鬧。AI浪潮席捲而來,讓我很有感。
參考影片:COMPUTEX展區搶先看 9大AI巨頭齊聚台灣 (youtube.com) 9大科技巨擘登台 晶片搭載AI PC最受矚目 (youtube.com)

科技進步如同十年磨一劍,從初步雛型到成熟發展需要時間,這一切都仰賴於專業人士不懈的研發和測試。

多年前受邀到高中職演講,同學提問一個關於未來升學方向,特別是與人工智慧(AI)相關的機電整合運用發展。某次在一個針對在職專業人士的課程中,被問到有關AI趨勢和機器手臂的議題。

實際上,AI早已受到矚目,但模仿人類思考和行為的技術非常精細複雜。要開發出能夠執行精確軌跡運動的機器手臂並不容易。然而,也向提問者強調,未來AI技術將會越來越成熟。

善用人腦的思辨能力

這讓我想起20多年前網路起飛時。當時,許多創新創意湧現,但受限於頻寬,有些人甚至懷疑網路泡沫化。作為一名在數位領域的工作者,相信一旦頻寬技術突破,數位浪潮將無法阻擋。我們只需要保持專注,繼續向前看。

跟著台灣網路起飛,深知落實行銷策略的執行過程常會運用科技,見證了許多數位科技如何帶來實際應用,並協助完成各種任務。
科技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受到它的制約。因此,面對科技躍進請保持平常心,It’s ok。

雖經歷過台灣網路的挑戰時期,但回想起來是一份珍貴的經驗,也驗證對科技的想法。現在,再遇到AI浪潮,藉由這次電腦展看到科技產業在AI領域百花齊放,還蠻興奮。

還是那句老話:這時代不缺資訊,缺的是辨別資訊的能力。

AI也是由人類創造的,我們應該善用人腦的思辨能力,以辨別哪些科技能夠成為培養我們本領的好幫手,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分享這波AI浪潮激起心中漣漪幾件事,跟學習、公關、品牌的心得:

颳起AI旋風的科技巨擘都說「在學要盡力學習」

看到一則有趣的報導,因這次AI旋風,很多人嚮往到輝達上班。記者問創辦人黃仁勳先生徵才條件?
他回答說:在學校盡全力學習…..。數學、科學、電腦科學、電機工程,公司也需要商業、行銷人才。樂觀,喜歡與他人工作、勇於改變。(影片2’39~)

附註:這是該公司對人才的需求,AI領域非常廣泛,不侷限上述。即便興趣不在這些領域,也不必過度擔心。
圖片/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ajzW0H-Hw

曾寫過勉勵學生要珍惜在學時光。學術殿堂有很多知識學問,別荒廢了。當畢業後面試心儀的公司,還是有重視在學學習表現。因此,不要認為大學學業不重要了。不盡然要斤斤計較分數,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全力以赴,而不是虛度光陰。

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應該認真對待每一階段的學習。正如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習成效與個人的投入息息相關。投資自己是風險最低的投資,少有錯付。

沒有一頓飯解決不了的事情-別省這點公關費

這次的電腦展,許多科技公司的老闆親自飛到台灣,並主動宴請供應商夥伴和客戶。許多企業高層應邀出席,甚至一些平時鮮少露面的科技業大老闆也現身了。展覽會場內的商品爭奇鬥艷,各企業也都積極進行公關活動,以免怠慢了夥伴,損害了關係。

其中颳起旋風的輝達的創辦人黃仁勳先生,開幕前就來到台灣跟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與廣達創辦人林百里先生共進晚餐,還逛起夜市。接連飯局中出現的老闆們,個個都是重量級人物。更發現他們有些人不僅是多年的商業夥伴,也是好友。

誰說商場、職場交不到朋友呢?

遠道而來的還有超微半導體 (AMD)董事長蘇姿丰女士,以及取消訪韓改來台灣的Intel執行長,都宴請夥伴。這波AI熱潮,沒人想被遺忘。

商場做生意,請頓飯真的不算甚麼,算是很微小的公關投資。聽過一句有趣的話:沒有一頓飯解決不了的事情。

尤其在職場,難免會有工作壓力,企業老闆還承擔公司未來發展,以及來自股東、員工、顧客的期待。吃吃喝喝容易讓人放鬆,還能聊些輕鬆的美食話題。美食在前,不僅令吃貨滿足,也能讓那些不太重視飲食的人感受到款待的誠意,這樣的公關費是很值得的。

看來難得來一趟的老闆們,都深諳把企業公關做好做滿。

專注實力也是在成就品牌

這次電腦展也展示了台灣科技業完整的供應鏈,像變形金剛一樣能夠實現垂直或水平整合。無論大小廠商,都已經耕耘多年,在這次AI浪潮來時不但沒被淹沒,還都昂首站立,被更多人看到。

許多人看了黃仁勳的演講內容頻頻講到台灣,背景與影音更秀出台灣地圖與著名的101大樓。
有人說,這是行銷台灣很成功的方式。(非常贊同)

台灣因此被廣泛曝光,難道只因為那些遠道而來的科技巨頭或不常露面的科技老闆吸引矚目呢?
總的來說,「實力」才是吸引關注的關鍵。
這與品牌建設非常相似,我們都希望品牌能夠受到關注和喜愛,甚至讓人產生好感。那麼,「實力」自然不能太弱。

建立品牌,請多傾注「實力」的培養。對企業和個人都是如此。

許多人會討論是應該建立品牌還是做代工
做代工難道就不能成為「品牌」嗎?

根據多年從事品牌經營的經驗,企業選擇不同的經營模式,仍然可以成為「品牌」。例如世界知名的企業台積電,雖然以代工模式聞名,但其小小的晶片卻在全球享有盛名,這難道不是做到品牌的成功嗎?!

品牌涵蓋範圍非常廣,包括標誌、名稱、形象、識別、生產的產品,甚至員工福利等都是品牌的一環,代表一個人或一間企業的形象,一個響亮招牌。

近日新聞報導提到了台南囝仔、嘉義囝仔、AI供應鏈企業等。有人名、企業名、品牌名。他們都付出努力,在各自舞台上發揮了作用。無論是代表自己或公司,他們都建立了「品牌」。

可見「實力」是成就品牌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時,我們可能感到默默無名,缺乏被賞識和粉絲的支持。然而,即使沒有完整的行銷策略、創意的行銷手法、強大的行銷團隊或龐大的行銷預算,我們仍然可以著手「專注實力養成」。這就已經是邁向品牌的第一步了。


You’ll also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