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初衷與歷程
工作多年再回校園完成EMBA學業也多年過去了,時間過得好快。
每當有人問起在職進修,我多半鼓勵。
很多人會問在職進修能學到東西嗎?能幫助人脈拓展嗎?對職涯加分嗎?對轉職有幫助嗎?……。
每個人對在職進修都有自己的想像。
當年再回學校念書的心態是單純的。
一來從事多年的品牌行銷職務實在太耗腦了,希望能充充電。再則,當年任職企業的領導者鼓勵進修。某次董事長到總部會議演講時提到鼓勵進修後,就下定決心再回校園。想唸的企管所因對職務有幫助也很快就決定了。只有在選擇學校有考慮了一下。
畢竟學校招考方式不一、上課時間不太相同,尤其放榜時間不同,可能A學校已公布錄取但B學校還在等複試。但很幸運的是,在兩所國立大學放榜後,就決定其中一間,就沒再完成其他學校考試。
因長期在北部工作,老同事一再推薦,加上交通便捷,於是選了台科大(另一個上榜的中正大學企管所也是很棒的)。
比較特別的是,當時公司在中部,每次上學就開車到高鐵站再換乘高鐵北上、再換捷運,出了捷運站若幸運搶到ubike便騎一段穿過台大校園到學校;不然就走一段,也不遠,當運動。
因此,除必修課外,選修課會衡量安排,但還好這部分沒覺得太困難,還是修到很多很棒的課。唯一較可惜的是較少參與學校活動,但這就是取捨。
職涯諮詢也常遇到諮詢者提問在職進修,在此分享:
在職進修提醒
(一)、open mind and open eyes
既然要回學校當學生求知,抱持的心態越單純越好。
讓自己歸零,打開眼睛多看看周遭的人事物、課堂內容;用開闊的心胸傾聽來自各產業,與自己不同職類的同學,因不同的職涯歷練所激發出的各式思考觀點。
有機會多認識同學,有時間多參加活動;上課、作業也多投入。這階段的老師亦師亦友,可跟老師多交流實務與學理應用。讓自己擁有更多從不同的面向看事情的能力。
(二)、蒐集資料提早準備
學校是學年制,萬一錯過這學年考試就要再等一年。若匆忙投入,能考慮投考的學校就不多且也不見得能順利考上。
因此若有想法,先蒐集資料。即便要準備書審資料也要花時間準備,更何況有些學校會有筆試(個人當年就有筆試)。瞭解修業年限,唸下來要花多少錢?學雜費、學分費用?學分費各校不同,私立學校不一定比國立多。
提早準備,也可再確認想回校園充電的目的,有些人在蒐集資料時更換原先想唸的系所。
(三)、學校與科系怎麼選
試想唸完後希望這段學習歷程能幫助甚麼?
拓展視野?增進學識?轉職準備?為原本的專業再更深入研究?累積第二專長,選唸跟大學不同的科系?公司派來唸能要能有所回饋等。
有些人有碩士學位再來唸第二個碩士;有些人曾海外留學有碩士學位,還來唸。
因此,無論甚麼目的,都盡量做到第1點,才有可能在唸完後發揮實質助益。
(四)、蠟燭多頭燒,取捨與兼顧
文章一開始就分享個人是坐高鐵進修,當時也感到辛苦,晚上的課回到家都三更半夜,隔天還要上班,黑眼圈整整掛了兩年。但我想我可以完成學業,下定決心完成。
有些人有家庭、小孩,忙碌的工作要兼顧。既然要盡量做到第1點,就要取捨個人玩樂時間。透過溝通,獲得家人支持,請託幫忙照看小孩,或是帶著家人一起參與活動。
兼顧工作部分,回到第2點,提早蒐集資料便可評估平日晚上或周休二日課程模式,哪一種較適合自己。有些學校兩者都有。因此,都先瞭解清楚,降低影響工作。
若擔心公司對員工進修觀感是會影響工作,在評估能兼顧下,是否讓公司知道也沒差。
不需因此離職,畢竟在職進修也希望能學以致用,甚至進修時就能學用合一。
準備好學習的心
多方評估後發現工作繁忙無暇兼顧,或尚待磨練非得要”趕緊”有這個學習來加乘,也毋須躁進。
現在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時代,學海無涯,只要有「心」,幾歲再回學校唸書都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準備好要投入了嗎?
若進修過程發生突發事件,例如被外派到外縣市、工作量增加等,仍可思考如何克服。
學習過程是一時的,一般修業兩年也只佔人生的一小部分。再辛苦也會過去。
by 有一天
進入有學制規定的校園進修,課堂的知識、人際交流、活動參與,還有社團可加入。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海外研習,細節有機會再分享,有機會參訪國外企業是很棒的學習。
以及,以個人經營管理品牌的經驗為題材,採哈佛個書寫模式的畢業論文榮獲個案論文獎,是當年回學校進修前未曾想過的收穫,讓自己再一次融會貫通學理與實務,花了不少功夫完成,但能學以致用是令我非常開心的。
因此,學多學少,收穫了甚麼都端看自己。
準備好學習的心,open mind and open eyes,無法預料在學習的旅程上會收穫甚麼啟發,學到哪些知識而開啟更璀璨的人生呢。
在職進修給了我很多收穫,希望每一位再回學校進修者收穫滿滿。